壹尚文档网 - www.czsy666.com 2024年05月20日 18:55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通用5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5-10 17:40:03

产生,是汉语词语,汉语拼音为chǎn shēng。常见有形成、出现、由已有的事物中派生新的事物的含义。“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福楼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5篇

【篇1】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关于化妆专业“明国时期的发饰”制作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2010年

实验地点:戏美系化妆教室

实验对象:08级戏美化妆本专班

实验目的:能够系统的制作出民国时期的发型及头饰毛发(胡须),对毛发制作过程有足够的了解,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归类。从设计绘画到实际制作,是学生简单明了的完成。

实验要求:了解民国时期的发饰,并熟练掌握发型梳理技巧,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化,进一步对发饰进行了解。在制作的过程中,把握基础绘画,了解种类、制作器具,详细的制作流程,最终展示毛发制作作品

教学内容知识介绍及讲解:1、学习并掌握男子发式的种类(分头、背头、偏分头)

2、学习并掌握民国女子的保守派发型

3、学习并掌握民国女子的革命派发型

4、参考资料《我这一辈子》

5、在这过程中讲解并示范这一时期的发饰,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动手实践

实验小结:在民国时期发型已趋于现代化,相对于学生的技法还是比较熟练的,尤其是女子发式,在技巧方面要求不是很多,很成功的表现了男性和女性的发式特点。

【篇2】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绘画

概述(背景)

1911—1949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一升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和变革。在画坛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作画,不仅在绘画种类、材料工具、形式风格等方面空前丰富,而且也造就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美术大画家。

一、变异中的传统绘画

1、“岭南画派”与江南画家

20世纪初,伴随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画派”,其领袖人物是被称为“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高剑父,清代晚期书画家,字剑父,生于1879年卒于1951年。他是广东人,当时广州为接触西方文化最多的城市他的绘画也受到了影响。高剑父活动于辛亥革命的风雷之中,同样在绘画方面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从事东、西洋绘画的研究,开阔了眼界,在艺术上得到可不少新的启示。高剑父即擅长写意,也能画工笔。于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草虫,无所不能。他大胆融合可传统绘画多种技法,又借鉴了日本画、西洋画,重视透视和立体感、用色大胆等表现技法,并注重写生,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新风格。

高奇峰,名翁,广州番禹人。17岁随兄高剑父赴日本学画。潜心研究传统的四格、六法之外,立倡新国画运动、曾受聘于岭南大学任教。所作人物、花卉、走兽、禽鸟均气韵生动,用笔豪放,小品洒脱舒畅,别具意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均或好评,与高剑父同被誉为岭南画派的开宗之师。

陈树人(1884~1948)是现代著名画家诗人政治家。原名政,字树人,广州番禹人,早年随父局广州学画,后留学东瀛,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归国后与高剑父等开创了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杰”。但其画风有个人面目,他摒弃仿古,注重写生。花卉赋色,清明秀美,别具匠心。莫斯科、巴黎、柏林等著名博物馆都收藏有其作品,可见其声名。他在国民党政府从政20年,虽居高位,但能“出淤泥而不染”。

南岭画派其他人物: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关山月、欧豪年等。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画坛(江苏、浙江、安徽),自20世纪初就十分活跃。画家们组织画会、办刊物、办展览,呈现出一派生机。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通商口岸和对外文化的窗口,西方画家和传统画家都云集在这里;南京和杭州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城市,国立中央大学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分别设在这里。其中著名的国画家有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吕凤子、贺天健、吴湖帆、刘海栗、陈之佛、丰子恺、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其中杰出的应首推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名字,字朴存,号宾虹。所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的作品,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等等。

张大千(1899—1984),原名正权,又名爰,字大千,四川内江人。早年随其兄张善之赴日本学染织,回国后该学书画,师从书法家李瑞清、曾熙,后遍临古代名迹。张大千天资聪慧,摹古能力极强,在30年代便名声远播。40年代初他带领弟子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国内造成巨大的影响。1949年移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9年还居台北。张大千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俱佳。

2齐白石与京津画家

民国时期在京津地区也云集了一批著名国画家:齐白石、金绍城、陈半丁、王梦白、萧谦中、刘奎龄等等。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号白石。湖南湘潭人,家贫,十二岁学习木工,善雕花。少年时从芥子园画谱开始习画,进而学诗、篆刻、兼画肖像等。近60岁定居北京,因受陈师曾影响,由工笔和小写意转化为大写意,上承徐青藤、八大山人和扬州画派,近师吴昌硕等,自创一体。其花卉鱼虫、山水、人物、俱生动传神。常用诗画抒怀,挨整十分鲜明。他的画热烈、诙谐、有趣、雅俗共赏。

3徐悲鸿学派

融合西画以改革中国传统绘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一大潮流,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画家。但他们对西方绘画借鉴的着眼点和价值观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风格面貌。徐悲鸿、蒋兆和等以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被称为“引西润中”的探索者、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受其父影响,自幼喜欢绘画,1915年只身赴上海谋职学画,1919年公费赴法留学,专攻美术。1927年归国后执教南国艺术学院和中央大学艺术科,不遗余力的推行写实绘画主张。抗日战争时期曾到东南亚集资支援抗日。1946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改任中英美术学院院长,兼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巴人汲水》、《奔马》、《群马》等。

二、异军突起的西洋画

早在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曾把油画圣母像带入中国,清朝初年,又有一些擅长绘画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成为宫廷画师,如郎世宁等。鸦片战争后大量的欧洲绘画复制品传入中国,清末一些主张变法革新的文化人,康有为等也主动介绍西方油画。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留学归来的画家开始在新兴的美术学校教授油画课。由此中国油画才算正式起步。总之在20世纪上半叶,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开始在中国这块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获得了发展空间,为新中国油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写实派画家及作品

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台湾省台中市人。代表作《弃民图》、《亡命日记》、《台湾遗民》等。其油画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描绘对象,并尝试将传统绘画中线描的表现性和富于装饰性的色彩融于油画。他不仅被称为中国油画的先驱,还将他视为提倡油画

民族化的第一人。

冯钢百是我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长于肖像画,其画风质朴无华,颇具西方古典绘画的深厚功力。

在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影响最大的单当数徐悲鸿,他着眼于吸收西方古典绘画技巧,划过许多精美的人物肖像画,例如《抚猫女人》、《箫声》等,《田横五百士》。

还有颜文梁的色粉画《厨房》、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常书鸿《C夫人肖像画》、吕斯百等等。

2新派画家及作品

20世纪20到30年代,正是欧洲现代主义各流各派蓬勃发展的时期,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油画家学习印象画派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有些意趣相投的画家组织画会、社团。

庞熏?《藤椅人体》、《构图》、《地之子》、《花》等。

倪贻德主编《艺术旬刊》,与庞??等组织“决澜社”,引进西方现代派绘画理论和技法。曾出版过《西洋画概观》、《画人行脚》、《艺苑交游记》等等著作。

三新木刻运动

最早介绍西方木刻艺术、倡导新木刻运动的是鲁迅。木刻运动之所以能如此迅猛的发展史因为接受了鲁迅“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强调“战斗性”。他教导青年木刻家关心社会现实,关心劳动大众的生活,希望他们真诚的表现“眼中、心中的世界”。成长出一大批木刻版画家。如陈铁耕、江丰、黄山定、胡一川、黄新波、赖少其等。

早期的木刻作品虽生机勃勃,却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形式相当欧化,制作也比较粗糙。至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尤其是在延安集中了一批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美术家,其中有些事鲁迅培养的木刻作者。代表画家有古元、彦涵、力群、王式廓、罗工柳、李少言、沈柔坚、莫朴、艾炎、苏光、郭均、石鲁等。这批木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出现,标志了中国木刻艺术的成熟。

【篇3】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一些民国时期小学教育课本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翻阅这几册线装小书,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

在此,我择其有图画有味道的几篇课文,配以拙文,分享于人,致敬民国童年。

第一课 职 业

【课文原文】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

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

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各司其职,便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能走向按需分配。这些宏大的道理和主义,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第六课 整 洁

【课文原文】屠羲时曰: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令散乱。

教一件事,先教方法。道理在事体里,厚积薄发。据称联合国一份文件用五种官方文字打印,中文最薄。

语言也可整洁。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一个人,一亿人从小“勿令沾湿,勿令散乱”,蕴蓄华夏男儿的堂堂仪表。 

第十一课 友 爱

【课文原文】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车。车轮忽折,路人来救。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

寥寥数语,淡淡白描,人、事、观点都有了。

众人平素相似,不一样在非常时刻。危险、利益、困顿,最考验人。

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什么呢?车与路都得适时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事小道理大,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

道路决定车轮,车轮决定远方。

只是今夜城市车流里的广播正唱:心在远方,堵在路上。 

第十五课 投 报

【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孙女得新书,持赠赵女。赵女取纸笔报之。

此册封三印有商务印书馆一段话:“教科书所言事实以家庭教育为主,兼及社会,皆日常习见习闻者。取材颇合儿童心理,书中间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课不只是讲孙赵二女的礼节,还在讲这个国度封建了几千年后另一半人的学堂梦想。她们是女童,她们是母亲。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光阴沉淀,积为年轮。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第十六课 不 拾 遗

【课文原文】孙赵二女,同校读书。孙女得新书,持赠赵女。赵女取纸笔报之。

此册封三印有商务印书馆一段话:“教科书所言事实以家庭教育为主,兼及社会,皆日常习见习闻者。取材颇合儿童心理,书中间涉女子事,尤便男女共校之用……”

所以此课不只是讲孙赵二女的礼节,还在讲这个国度封建了几千年后另一半人的学堂梦想。她们是女童,她们是母亲。西方哲人曰:“一国之兴衰不是看一国之君,而是看一个个家庭的母亲。母亲哺乳了孩子,教育哺乳着母亲,谁哺乳教育呢?”

十年树木,木渐成林。光阴沉淀,积为年轮。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第十七课 御 侮 

【课文原文】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军刀割裂了大半个中国,那些用胸膛死死顶住日本刺刀的汉子里,会有多少7、8岁孩儿时读了这个故事,20出头投笔从戎的血性男儿呢!

七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读这册课本,在亘古如斯的夕阳下翻到“御侮”这一页,仿佛读到了河山的密码。

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真理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标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

【篇4】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记者

作者:孟祥海;

作者机构:;

来源:文苑:萌

ISSN:1672-9404

年:2012

卷:000

期:012

页码:P.11-11

页数:1

中图分类:K258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民国时期;黄远生;特派记者;邵飘萍;民国初年;新闻采访;新闻记者;新闻通讯;外交部;写作

摘要:民国时期第一个专职记者是黄远生。他以新闻采访和写作闻名于世,并开创了"新闻通讯"这一文体,被时人誉为"报界之奇才"。他先后任《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他所写《官迷论》《三日观天记》《外交部之厨子》等通讯,对民国初年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的丑态,做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

【篇5】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
作者:许环环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9期

        [摘 要]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是民国时期公立女子高等教育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这一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可从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具有女性特性、师范特性、自立意识三大特色。

        [关键词]民国时期 女子专门人才 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24-03

        民国成立伊始,女子师范教育便被纳入了法律与制度的轨道。1912年 7月10日,“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会上,关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案》经初读成立,交付审查。同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十三条,“女子高等教育”议题正式列入政府规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同年颁布《壬子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女子可获得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的教育,女子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正式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

        (一)公立大学

        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和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就实现女子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两条途径:一是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及女子大学;二是大学开“女禁”。

        1919年4月23日北洋政府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女高师是第一所专门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公立机构。之后,国立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相继设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归并于普通大学呼声的影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来经过几次变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的男师大合并。其他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

推荐访问:师范教育 最早 民国时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