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尚文档网 - www.czsy666.com 2024年05月20日 17:19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队伍建设4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8 17:05:03

课程思政队伍建设4篇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深入学习贯彻xx思想,贯彻落实xx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队伍建设4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队伍建设4篇

篇一: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深入学习贯彻xx思想,贯彻落实xx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5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6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1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1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3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3篇。

  第十二条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2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1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项目建设期为2年,学校资助8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85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二: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团队建设目录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一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三适应大学生时代特点的必要举措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加强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选拔机制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离不开教育培训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正文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团队建设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还存在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目的不明确、责任不到位、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导致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人心不稳、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出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意义,端正思想认识;明确队伍主体地位职责,形成育人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不管是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形势,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的薄弱环节以及大学生的新特点,都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一)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从经济基础到意识形态甚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冲击着我国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例外。“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697,“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697。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把握这些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正确应对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同时,由于现代通信技术和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697。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管理上,都有了新的要求。(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情况。“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

  弱环节”178。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三)适应大学生时代特点的必要举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属于“90后”的新一代,一方面,他们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另一方面,他们反对传统、叛逆,思想多元化、个性化,求新求异心理强烈,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加上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发展的要求,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把握当今大学生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创新培养方式和手段,以适应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这三支队伍的建设。(一)加强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具有领导决策能力的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决策领导层,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这支队伍的思想认识、素质能力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178。因此,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效能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9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得到重视,在科学的管理与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起组织、协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才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是一支特殊的教育队伍,其

  特殊性是由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自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关键在于这支队伍的建设。

  1.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与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直接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强调理论素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必须彻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否则根本不可能给学生讲好,何谈学生接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突出理论性,以理服人,要让学生明白,因为这门学科是科学、是真理,所以才需要学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不断钻研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奠定坚实的理论功底,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完成培养大学生的使命。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之中,存在着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脱节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待,要么不搞科研,要么一味地科研,未能很好地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知识灌输”、“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情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应该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的互动,将学科研究成果充分地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成为教学和科研的“复合型”教师。3.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摒弃“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有着自身特殊的优势,他们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与学生密切,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流动性比较大、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不够准确等。按照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的是学生管理以及一些行政事务,繁杂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影响了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辅导员队伍不够专业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推行“三化”建设,要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要从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实际出发,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他们适当倾斜,解决好他们的发展问题,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确保其安心本职工作。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选拔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选拔机制优化选拔机制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的首要条件。选拔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拔的长效机制,把大量品德高尚、专业精深的人才选拔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生命力和活力。1.明确选拔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特殊性,优化选拔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标准。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政治立场不坚定,经受不住各种诱惑,经受不住不良思想的毒害和腐朽

  思想的侵蚀,那么危害的就不只是这支队伍,还包括受这支队伍影响的一大批青年大学生,而且对大学生的危害更大。其次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是通过理论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

  方面就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行为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直接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最后必须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面对的是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大学生,为了更加充分地将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互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

  2.探索多元化的选拔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拔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高等院校应研究和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拔的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带来活力,竞争提高效率。高等院校要建立严格的考评淘汰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聘任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进有出,实现人才的正常流动,保障人才选拔的生机与活力;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离不开教育培训。加强适时、适地的培训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备环节;培训也离不开机制建设,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各项培训工作的落实。1.建立分层培训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具有层次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也要有层次性,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效果不显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培训缺乏针对性,千篇一律,因此,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定多层次的培训规划,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丰富培训内容培训不仅仅是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而且也要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或研讨班,组织各种学习专题会、报告会、座谈会,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3.将培训常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要将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准入门槛,未达到要求的不允许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和不间断地开展岗位培训,实现培训的常态化。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机制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有了高效的管理,才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能的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教育队伍的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一定要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管理为教育服务;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管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各种保障,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尤为必要。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考核也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思想的转化是缓慢的、长期的、隐形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也不是显性的,不能以功利的眼光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考核要将现实考核和长远考核相结合,量的考核和质的考核相结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的标准、形式和奖惩的措施,对这三支队伍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和形式,避免一刀切。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提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三: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

  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

  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

  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

  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

  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

  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术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批示级、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于教师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参与学生竞赛辅导、积极投身教学竞赛等育人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应有的认可,鼓舞广大高校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严格“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培训制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4.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

  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四: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思政课工作建设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高质量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思政课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和学校想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深入推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三、活动范围全体师生。四、基本原则1、坚持顶层设计2、坚持调整创新3、坚持分类指导

  五、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六、活动任务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远大理想。2、以爱国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七、工作安排1、建设思政课示范课程学校思政课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始上一节思政示范课。学期末上一节每人上一节“防疫英雄思政课”。

  2、完善思政课育人评价体系3、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4、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实际,为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二、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

  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三、基本原则1.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

  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坚持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调整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实施方案(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课程 思政

Top